刘定文
近段时间,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冲击着公众的忍耐底线
“瘦肉精”事件的阴霾未散,上海、温州等地又曝出“染色馒头”;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及其周边市场出现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有害添加剂;湖北查获了硫磺熏制的有毒生姜……人们不禁要问:无良商人为何敢如此胆大妄为?
食品安全问题不断闪烁着“红灯”,折射出社会自我净化、自我修复的能力亟待提升。尽管问题食品事件屡见不鲜,但一个企业的错误,并没能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教训;一个职能部门的失职,没有成为另一个职能部门的警钟;一种针对不讲道德、不守法度的行为惩处,没有成为另一种行为的道德法度约束。花样百出的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消费者的想象力;相关监管的无序和失措,挑战着管理者的信用和权威;问题食品事件的不断出现,无良商人的胆大妄为,凸显出脆弱的道德生态。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他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总理的话一针见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道德文化建设的滞后,客观上使得全民伦理道德得不到正确引导。
社会呼唤企业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更期待健全的法制和更有力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们餐桌的安全,保障社会的肌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