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目前养生业的火爆乃至混乱?
1. 传统由来已久
“一些并不科学的养生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是有传统的,而恰恰国人又相信传统。”方舟子说,过去曾流行打鸡血,后来流行气功热,众多的民间“养生秘诀”中不乏实用的方法,但各种没有科学根据的东西也一并流传。
张悟本的忠实观众安先生坚信他80%的说法是站得住的,依据就是许多说法都曾听家里长辈零星提及,“再说食疗也吃不死人。”有这点做底线,安家的绿豆照吃不误。
2.基础健康知识匮乏
“一方面,老辈传下来的东西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科学健康知识又太少。”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教授于小冬介绍,许多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健康知识教育。可国人接触“养生、保健”类知识除了家族传承,要等到毕业融入社会之后,而他们接触到的还多来自于利益集团的宣传,实际营养健康水平比日本等相差很远。
3.对医疗体系的失望
医改逐年推进,但方舟子认为对现代医疗保障的失望部分导致了人们的排斥心理,从而倒向预防、养生。“老百姓不想跟医院发生联系。”方舟子说,既然看病难,看病贵,不生病或者生病不去医院被人们向往。一本畅销书正体现了这种心理——《求医不如求己》,“这种心理被一些人捕捉、放大,最后利用。”
4.出版商把关缺位
“并非人们接触科学养生知识的渠道少,是太多,太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拥军说,大量良莠不齐的图书、电视节目助推了全民养生的热潮。
“把关人缺位了。”方舟子将矛头指向了出版商,认为出版商有责任对出版物内容质量进行核实。刘拥军指出,在图书进入市场流通之前,质量由出版社负责,但部分出版社或栏目过度商业化,放弃了自身作为把关人的职责。目前部分出版社同策划公司合作,将前期策划工作交给这些公司去做,一并交出了“三审”把关的职责,而图书的作者往往就是公司推荐联系的,最起码的身份核实随之落空。
5.正规图书竞争力差
方舟子称,“伪养生专家”常用手段是先把人吓住,然后迎合受众,抛出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让人觉得原来健康如此简单,但讲究研究的科学无法说出“包治百病”的话。另一方面,“伪专家”背后,往往是一个庞大组织,生产、宣传、营销一条龙,这是学术型专家所不具备的。
6. 养生业监管缺失
刘拥军介绍,从图书出版物来讲,国家对于那些市场小的、学术味浓的、科技含量高的出版物有专门的出版基金进行扶持,但是火爆的养生业显然不属于这类“小众”。
“养生本身就是民间的、尚未形成科学体系的一个行业。”于小冬认为,中国正经历着科学养生的“初级阶段”,但凡规矩,都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种背景下,甚至找不出一个对口部门对其进行管理。谁来举起板子,又该落到谁的身上?
■ 专家炮轰语录
像这类的宣传都是对群众的误导,说你根本可以不去吃药,靠食品就行,这也是误导。还有人说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那我说他可以得诺贝尔奖了。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
(张悟本)说茄子膳食纤维含量很高,其实不是,茄子也就1.3%的膳食纤维,其它的蔬菜也都大体在这个水平,有的品种甚至比茄子还要高,所以茄子不是一个什么特别的蔬菜。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陈春明
我们用25万人的样本,来说明中国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张悟本)这样20人的调查肯定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
说许多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是吃药吃出来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对病人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
食品不能代替药物。否则的话,国家培养很多厨师就行了,不用培养大夫了,不用设医院了。
——中华内分泌学会副主委李光伟
很多出版商以法律为借口,说做这个节目不违法,出这个书不违法。你是不违法,但是道德呢?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李秋萌 张然 袁国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