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欧洲肝脏研究协会第45届年会(以下简称“欧肝会”)在维也纳举行,大会对欧洲乃至全球的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做了深入的探讨。丙肝发病悄无生息、症状隐匿,会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丙肝“不动声色”,将成“沉默杀手”
徐道振教授介绍说,相较于人们熟知的乙肝,丙肝的危害性更大。
丙肝病毒感染后,只有约20 %患者可以自愈,80 %转为慢性,而乙肝病毒感染后只有5 %-10 %转为慢性。
而慢性丙肝约75 %无明显症状,约1/3的病人ALT可能正常,但已有肝损害。如丙肝炎症不断进展,据文献报导,经20-30年后约有20 %发生肝硬变,在肝硬化者中每年约有1-7%者发生肝癌,这将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由于丙肝病毒没有疫苗,常规体检又不查,因此预防和控制比乙肝更为困难。
目前,我国丙型肝炎的报告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逐年升高趋势,其中2009年报告的发病人数是2001年的10.56倍,徐道振教授表示:发病人数的增加与近10年来人们对丙肝的认识不断提高,在体检、各种手术前以及长时间ALT异常时查抗HCV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好现象。
同时,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丙肝防治指南提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是治疗丙肝的金标准。最近的各项研究也表明:亚洲患者对治疗具有更理想的应答效果。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对于取得治疗应答有很大的帮助。一项名为Achieve的研究显示:基因2/3型的亚洲丙肝患者可以取得高达95.5%的持久病毒学应答。
90%丙肝成“漏网之鱼”,多学科“联合堵截”
与丙肝高治愈率形成强烈发差的是,丙肝就诊率非常低。出席“欧肝会”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对此进行了解释:丙肝之所以能“逍遥法外”,一方面是疾病本身症状隐匿,另一方面是人为的“忽视”。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调查显示,我国仅有1%的人对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有正确的认识;76%的被访者对丙肝可治愈不了解;80%的被访者甚至错误地认为“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丙肝”。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丙肝的就诊率仅有10%。
由于对丙肝认识不足,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在内也常常不能早期发现,或发现了不做进一步合理的诊治。“虽然现在医院对病人手术之前也都会做丙肝、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的检测,可是即便发现了丙肝抗体呈阳性,也会因为医院不同学科对丙肝危害缺乏足够认识,导致80%左右患者未被告知或指导落实做进一步检查,95%左右没有做进一步的治疗,从而延误诊断,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谢青教授表示。在一项非传染科医生参加的丙肝认知调查中,只有38%的医生会把丙肝抗体筛查作为住院常规检测,在发现丙肝抗体阳性后,仅有56%的医生会请患者到专科就诊或请专科医生会诊。
谢青教授指出,“多学科医生的合作对发现并消除丙肝病毒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慢性丙型肝炎的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可导致皮肤、肾脏、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病变及风湿性疾病。内科医生了解这些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之后,可考虑抗病毒治疗或请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会诊。妇产科、外科、移植科等医师也建议参与对丙肝高危人群的筛查,以共同实现丙肝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只要1毫升血,丙肝就“现身”
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丙肝认识的不断提高,如:在体检中或是各种手术前进行丙肝检查,报告病例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徐振道教授提醒,丙肝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测。要知道你是否得了丙肝,唯一的方法就是及早行动,尽早筛查。其中最重要的检验如下:
首先是丙肝抗体检验。抗体是由于人体免疫细胞对病毒感染或疫苗所做出的反应而产生的,在血液中循环而且通常终生都会存在。丙肝抗体检验就是通过检验丙肝抗体的存在,来确定之前病毒的存在,而不是检验病毒本身。由于从丙肝病毒的入侵到丙肝抗体的产生大约需要三个月,所以在感染丙肝的最初三个月,可出现假阴性。
其次是丙肝病毒基因检查。这个测试是探测血液中丙肝病毒的实际存在情况。这是一个很灵敏的测试,可以在感染两星期内检测到病毒。如果基因检验结果是丙肝抗体阳性而丙肝RNA阴性,意味着曾经感染过丙肝,但身体已消除丙肝病毒。如两者都呈阳性,说明已经感染丙肝病毒,如果这个时间超过6个月,那就可以确诊为慢性丙肝,需要积极治疗。
但与乙肝的“高知名度”相比,丙肝过于“默默无闻”,要想提高大众对于丙肝的认知,医务界一直在努力:除了努力推进肝炎治疗机制的完善,还致力于建立起各学科间的相互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医疗架构,从而确保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规范治疗,才有可能有效控制丙肝疾病的蔓延。徐道振教授最后呼吁:“如果大家在常规体检时主动自愿筛查丙肝,将对中国肝病的防治产生重大意义,减少丙肝的漏诊晚诊,更多患者能够早日得到治疗,获得痊愈。”
个体化治疗 过半丙肝可临床治愈
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专家得出结果,人的第19对染色体中,有一个与干扰素相关点(等位基因),如全为胞嘧啶组合(C/C)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临床治愈率高,有这种组合的人,东亚人比欧美和非洲人比率多,因此,我国的慢丙肝比欧美非洲相对好治。
出席此次年会的卫生部病毒性肝炎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徐道振教授结合北京地坛医院的研究结果提出:丙肝目前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已能取得临床治愈,即治疗后HCV RNA长期测不到(称持久病毒应答),可达60 %-70 %,目前用个体化治疗后,有报导可接近90%左右。所以慢丙肝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但是公众甚至部分医务工作者对丙肝的认识不足:常常不能早期发现,或发现了亦不能做出合理的诊治,因此徐道振教授呼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丙肝的重要措施,高危人群应该赶紧进行丙肝检查!
小贴士:丙肝高危人群
1992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维持血液透析者;
共用过非一次性注射器;
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
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婴儿;
接触过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
不安全性行为者;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纹身,针灸,美容(穿耳洞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