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今日10时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注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有关情况。并回答有关记者提问,以下为发布会摘要:
记者:
关于健康上网的问题,社会都普通关注,同时很多的概念大家并不是很清晰,刚才谈到一些儿童上网过度和病理状态怎么样区分,不同的人应该实施怎么样的干预,家庭和社会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应该怎么样区分,请专家进行解答。
高文斌:
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和生活方式问题,首先理解为干预的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把这件事定义为病,不是病,是病与非病的问题。包括刚才提到的很多问题的判断,他更多地使用了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就是避免我们经常说的“一刀切”的问题,刚才前面也提到,我们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期望,希望他是一个怎么样的成长,但是我们达不到所希望那样长大的同时,我们就找原因,而且找一个原因,生活当中很多病人的思维方式也是这样的,这个孩子为什么不是那样长大的,他为什么不能学习好,身体棒,长得最漂亮,是学校的干部,人见人爱,将来一毕业就是最好的,为什么不这样长?原因就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这样长。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理解的话,一定要给它找一个理由,网络的问题似乎占了解释权重越来越大,但实际上他们平静的理解,也许网络起了作用,但是我们并不是反对或者一点都不提倡青少年上网,尤其是家长存在这种想法。我前面已经讲到,早期上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对于互联网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说明,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跟孩子讲清楚,他上的机器是干吗的。很多学校和我们了解的青少年他在回忆他自己上网的时候,都会提到是把电脑或者互联网当成学习机介绍给孩子,如果当成学习机送给青少年的话,一旦发现它不仅仅是学习机的时候,他首先抛弃的功能恰恰是学习机,这是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感觉你是骗我的。你在给孩子任何东西的时候,都有一个陪伴的过程,我们送给他其他的礼物、其他的玩具,你带他玩儿过山车都需要陪他嘛,青少年接触互联网初期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陪伴孩子,跟他打游戏都行,这个陪伴不是长期的,因为用不了多久你就打不过他了,陪伴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一定要在孩子的使用过程当中做好指导,很多家长提出来,我们不如青少年了解这个东西,不能指导他,这个话题站不住脚,我们在对于你的儿童使用的工具,家长不能做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你可以不送他。你不会送给你小孩一辆汽车吧。互联网基本的使用和互联网可能会有什么,你接触一个小时可能就了解很多了。我们曾经也做了很多资料,也通过很多渠道做系统的指导。
孔灵芝:
关于网上所谓的1.6亿的精神障碍的问题。我们大家知道,精神障碍实际上是比较笼统的称呼。这个精神障碍可以分成三大类,一大类是重症的精神障碍,还有一种是一般的精神障碍,另外还有心理问题。重症的精神障碍,像精神分裂症等等,这个发病率在1%左右,大概1600万,这种精神障碍,根据专家大目前的研究发现,这个发病率是不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以家庭的贫富差距、生活的环境影响,相对来讲,1%的患病率,国际国内都一般在这样的水平。这是指重性的精神障碍。其他一些是一般的精神障碍和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般的精神障碍,比如说焦虑,并不是说我们有1.6亿的精神病人或疯子,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常见的病人,其实我们一生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有的可能是过渡性的,有一些是阶段性的,所以要把类别分清楚,不是1.6亿都是有放火有暴力倾向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