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红会医院论坛上贴出了一封某神经外科医生致院长何革的信,因为看到一位同事平时工作认真敬业却因为偶然的差错而被罚,这位外科医生“打抱不平”,向院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之后,院长何革及时回了信。
职场中类似场景在所难免:多做了事却经常被骂,反而不做事的人看起来悠闲自如。一些职场人士开始修改人生信条:“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但如果人人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个社会会不会走样?
如果医生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病人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昨天,再次谈起这件事,何革说:“员工和管理层能有这样的沟通互动是件好事,尽管最后还是对方医生做了处罚,但是,处罚的目的只是在于教育,教育所有人,医疗事务来不得半点马虎。当然,方医生犯的这个小错误不会影响其他人对他的整体评价。”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可能犯错,但考量一个人,必定是看其一贯的表现以及周围人的评价,如果领导只凭借一个人的一次失误而下定论,对其全盘否定,那绝对是领导者个人素质存在问题。
“就像方医生,医院对他的评价依旧是一位认真敬业的好医生,不会因为一次病历书写不规范就否定他。”
何革说,“多做事的本来就可能错得多”,的确是个事实,但是,很多人的工作都需要面临大量的具体事务,对职场人士来说,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在处理事务性事件过程中培养耐心、磨练意志,其实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积累。
“如果抱着"多做都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观念工作,那绝对属于消极应战。尤其是在医疗行业,如果每个医生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患者来说绝不是个福音。”
何革讲了不久前的一个真实病例。
病人叶女士,40岁,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数年,之后并发药物性糖尿病。今年2月初,又因肺结核辗转到市红会医院结核科治疗。经检查,叶女士呼吸、循环、泌尿、内分泌等多系统均有不同程度损害。3月26日,叶女士突然出现心跳骤停,几经抢救后生还。4月初,叶女士出现便血,再次奄奄一息。
之后,医院邀请省市各大医院专家会诊。讨论很激烈,一部分专家建议保守治疗,另一部分专家提出为病人直接手术止血。
难题摆在医院面前,选择第一种方案,即使最后失败,病人去世,医院受到的压力最小;第二种方案如果成功当然是最积极有效的,但如果手术失败,甚至病人直接死在手术台上,医院承受的压力巨大。
最后医院决定,不能因为考虑自己承受的压力,而放弃应尽的责任,于是选择直接为病人手术。幸运的是,手术很顺利,病人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如果医生抱着的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心态,不愿冒风险手术,病人恐怕早已凶多吉少了。”何革说。
“不做不错”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关市红会医院的“匿名信”事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代越的评价是:“院长做得很好,有规则必须严格执行。员工面对这样的事件,出现心理波动很正常,但应该及时自我调节。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抱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工作,是一种不够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事实上,把这件事放入整个职场背景中,的确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不同,所以对事物的反应也会不同。自尊心较强的人,在遇到“做得多、错的多、被否定的多”的时候,往往会特别在意,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这是一种耻辱。其实,真正影响大家判断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心态。
职场人士要懂得自我调节,很多时候,“被否定是因为被关注”、“批评其实是一种关爱”,要意识到多做的大智慧。在经历大量的具体事务后,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工作经验的积累、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显性、隐性价值,都是帮助个人获得职场加分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