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该放支架还是搭桥?”、“降压药能不能集中一起吃?”、“血压有偏高,但身体没不良感觉,要不要吃药?”……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降压误区,记者采访了朱建华教授和傅国胜教授。
日前,本报陆续刊登了《每天少吃1克盐可以降低血压1—2毫米汞柱》、《有效控制慢病可让个人收入增加20%》等数篇关注心血管健康的稿子。许多读者看报纸后纷纷来电,“该放支架还是搭桥?”、“降压药能不能集中一起吃?”、“血压有偏高,但身体没不良感觉,要不要吃药?”……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降压误区,记者采访了浙医二院院长、心内科主任王建安教授、浙医一院心内科主任朱建华教授、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傅国胜教授。
专家认为,从临床来看,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长期服用同种降压药会产生耐药,要经常更换。
王建安:用了一种降压药,疗效满意,没有不良反应,就不应该随意调换。长期服用降压药不会像抗生素那样发生耐药。有些病人开始服用一种降压药,血压很正常,但是过了
1—2年后,血压升高了,这不一定是药物产生耐药性,可能是病情发生变化。
●误区二:贵的药服用后会产生依赖,不能一诊断高血压就服用好药。
朱建华:高血压药物没有贵贱之分,便宜的高血压药物经过医生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的应用组合,也能控制好血压。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有的患者需要两联甚至三联,四联用药。但另一方面,评价高血压药物有几个专业的指标,能做到良好的“谷峰比和平滑曲线”的降压药物对于药品的制作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价格相对更贵些。
有些患者怕吃降压药,认为一吃药就停不了,以为断断续续地吃,可以避免形成药物依赖。实际上,时吃时停会导致血压波动巨大,加重病情,有的患者甚至发生中风。
●误区三:没感觉就是没高血压。
王建安: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会让人对其逐渐产生适应能力,所以部分患者没有不适感。然而,高血压却损害心脏、脑、肾脏等重要脏器,给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带来隐患。有些患者常常以脑出血为第一症状就诊,那时候为时已晚。所以要经常测量血压,不要只凭自己的感觉。
●误区四:头昏头痛一定是血压没控制好。
傅国胜:有些高血压患者时常感到头晕头痛,但是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正常了症状却不缓解,这时候应当考虑另外的疾患,如颈椎病、脑血管意外、紧张性头痛、鼻窦炎、脑肿瘤等等,需及时到门诊咨询。
●误区五:不应该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降压药。
王建安:一种药治疗仅能使30%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大部分患者都需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血压控制效果。一般情况下,大于160/100mmHg的血压都需要双药联合。联合用药的原则遵循选择有协同互补作用的不同类药物,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随之减少,使降压效果明显提高。
●误区六:必须吃没有副作用的降压药
朱建华:有些药物宣传自己没有副作用,这是不可能的,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只要你能耐受,对你来说就是好药,不要一味地追求标榜自己没有副作用的药物,很可能是假药。
●误区七:朋友吃的某种降压药效果好,就拿来吃。
王建安:高血压药物的选择是非常个体化的,根据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心率情况,器官损害及危险因素,以及禁忌症而各不相同,不同的患者应当选择不同种类的药物或者不同类药物联合,不能盲目地认为对于别人合适的药物对自己就合适。
●误区八:血压只要高就应该服药。
傅国胜:对于首诊为高血压,且血压低于160/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可以给自己饮食、运动调控、减重及改善生活方式等的机会,如果努力3个月以后不见效血压仍高,或者出现高血压引起的不适症状,再考虑服用高血压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