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常见误区是“降压越快越好”。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除了“高血压现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宜降得过快,一般服药后两到四周内降至正常就可以了。
第二个误区则是“降得越低越好”。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降压目标是不一样的,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否则会引发较重的不适感,甚至会诱发脑血栓形成、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意外。普通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血压 < 140/90 mmHg,糖尿病、肾病等高危病人为血压 < 130/80 mmHg,脑血管病后、冠心病病人为血压 < 130/80 mmHg,老年高血压病人为收缩压< 150 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第三个误区是“血压降至正常就停药”。很多高血压病发展缓慢,病程常可达20~30年以上。如果自己觉得没症状或一两次血压正常就停止服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降压药都是有作用时限的,过了有效期患者没继续服药,血压会立刻反弹。而反复吃药停药,会造成血压波动加剧,反而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的损害。
乱服降压药也会脑中风
大剂量骤然使用降压药会增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
本报讯 (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梁剑芳、刘东红)老张半年前发现自己血压偏高,便按照身边病友的热心介绍,买了某种降压药在家服用。不料,前几天他突然出现右侧躯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征兆,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塞,而且判断是由血压控制失常所引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聂如琼副教授提醒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并非万事大吉,同样需要预防脑中风发生的可能,而且如果大剂量骤然使用降压药或多种降压药同时用,还可能增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专家表示,只有遵医嘱用药并严密监测血压才能做到降压、预防中风两不误。
血压突然降低易致脑缺血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聂如琼副教授表示,“在白种人群中,高血压的并发症以冠心病为主,而黄种人则以脑中风为最多。”据介绍,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病例近150万,其中76%由高血压引起。聂如琼表示,如此之高的发病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低:我国高血压病患者高达1亿之多,但其中只有50%的人知道自己血压高;接近90%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对自身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聂如琼表示,因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以缺血性居多(如脑梗塞、脑血栓等),出血性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血管硬化,血管的弹性或者说变形性变差,在长期高压灌注下,血液供应相对充分,如果血压突然降低,血流下降,就容易导致脑缺血;而血流变慢,更可诱发血小板凝集,从而导致脑血栓。”由此,专家解释,降压过猛或者服用降压药不规律从而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很容易“中招”。“很多患者降压心切,大剂量使用降压药或者多管齐下,同时用几种降压药,会引起血压骤然下降,使供应大脑的血流速度放缓,从而形成缺血性脑中风。”聂如琼指出,患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降压药、利尿剂、镇静剂等控制高血压和脑血栓的药物,以防意外发生。
反之,如果不对血压进行控制,一味任其飙升,甚至因为情绪激动等造成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的高血压患者,也非常容易引发突然性脑出血。
平时应尽力消除中风诱因
聂如琼指出,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患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不二法门。首先要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治疗高血压切忌盲目用药。而且高血压患者应努力消除中风的有关诱因,如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便秘、过度劳累、用力过猛等。
其次,患者要控制血压到目标值。专家还建议,患者应实现平缓降压,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阿司匹林可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血压患者要树立长期服药,终身治疗的概念,切不可血压一正常,马上就断药。”聂如琼强调,目前对于高血压治疗,依然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所以患者应配合医生,不断努力,在良好控制血压基础上制止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
广东启动“心行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共有珠江医院、中山一院等四家医院启动“心行动”。李公信说,“心行动”目前主要针对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据悉,做过支架手术后,不少患者觉得自己的血管通道已经非常好了,于是不再复诊,也不再继续吃药,导致血栓形成而浑然不觉,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而丢掉性命,而“心行动”主要就是针对心血管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