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等20余家学术机构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大型医院主办和协办的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将于本月4日至6日召开,国内心血管领域的两位院士及其权威专家将出席会议,推行和普及刚刚出台的第一部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此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群占总人群的20%,城市地区比例更高。这些人如不及时控制血脂,将成为心脑血管病的最大潜在人群。因此加强对人群血脂的监测,定期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治本之举。指南建议,20岁以上成人至少每5年测一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医大二院心脏科主任李广平博士会前就指南中有关血脂异常的预防、治疗的新认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血脂正常指标分层设定
特殊人群别只看化验单
李广平说, 血脂异常是指无心梗、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血液中胆固醇(TC)超过6.2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超过1.7mmol/L,它是引发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
由于血脂异常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多数病人都是发生了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才来就诊,此时有些患者血脂异常已经10年以上,而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都认为自己以前血脂检验是正常的。针对这种情况,指南此次将血脂指标进行了分层设定,不同人群的正常指标有所差异,是否有血脂异常由医生确定,而不是由化验单结果决定。这就是说,病人拿到化验单看到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不要就觉得万事大吉,而应到医生处详细述说家族及个人状况才能确诊。通常化验单标注的血脂正常范围是人群血脂的平均水平,是无任何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的水平,现在特殊人群的血脂指标已经分层,即使化验单显示血脂在正常范围也不能代表正常。特殊人群是指包括有心梗、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接受过冠脉介入或搭桥术,吸烟、有冠心病家族史、肥胖,女性>55岁、男性>45岁等。
低密度脂蛋白高更危险
与冠心病发生呈正相关
李广平说,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为血脂。血浆中的脂类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在血液中是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好”蛋白。此次指南特别强调重视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在血液中的含量越少越好。
李广平解释说,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多时,可深入动脉内皮,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血管狭窄甚至阻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更可怕的是,有些斑块还会破裂,诱发血栓,堵塞动脉,引起急性心梗、中风甚至猝死事件,临床上85%以上的急性心梗由此引起。另外,大量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的人群,冠心病发生率也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者,冠心病发生率也高。而且都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在先,冠心病患病在后。通常胆固醇每降低1%,患冠心病的危险就会减少2%。此外,低密度脂蛋白对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其水平每降低10%,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就会减少15.6%。
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一是通过药物治疗,二是通过运动增加血液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高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含量高一些较好。它可将附着在动脉壁上的粥样物质运输到肝脏代谢,最终排出体外保护血管。
降脂治疗须及时长期
治疗控制血脂须达标
李广平说,由于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直接相关,此次指南强调了降脂治疗应早期、长期进行并实现血脂达标。所谓早期治疗就是第一次发现血脂异常就应到医院接受包括生活、饮食和药物在内的专业指导和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所谓长期是指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治疗,用药不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现在不能坚持服药者很多,这也是血脂异常疗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目前任何调脂药都是从抑制脂类物质吸收、增加代谢、抑制生成而发挥作用,尚无根治药物,所以调脂药必须长期、规律服用。
另外,此次对血脂治疗达标也提出了分层综合达标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同风险的特殊人群现有疾病治疗达标、降低已有风险的血脂达标数有所不同。如对既有糖尿病又有血脂异常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同时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6.0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存在者,低密度脂蛋白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6.0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