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病因
脊柱是人体上半身负重的主要结构。随着年龄增长,骨组织的矿物质和骨基质渐渐发生变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抗折性降低。在自身重力的长久作用下,松质骨终因不堪重负压缩变形呈楔状。这种病理改变常发生于下胸椎和上腰椎,并非一天两天形成,而是缓慢压缩,最后整个锥体变成后阔前窄的梯形,造成脊柱的弯曲变形。大多数老人之所以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就是因为这种变化的结果。这种椎体,一旦受到垂直方向的间接暴力、或轻微外伤,有的甚至无外伤的情况下都很容易发生骨折。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后果
骨质疏松椎体变形后,因重心前移而发生平衡改变、肌肉疲劳、表现为背驼腹部隆起、行走缓慢,易摔倒并发骨折。椎体发生骨折的时侯,患者立即会感觉到剧烈的背痛,无法直立。骨折一旦发生,再次骨折的机会就会增加5倍,因为个别椎体的塌陷增加了其它部位损伤和退变的机会。同时,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还会导致更多的骨质丢失。脊柱畸形还使胸腹受压影响呼吸和食欲,也使得睡眠质量下降,这样恶性循环导致多种并发症。不仅如此,椎体压缩性骨折还会引起多种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焦虑、自信心不足等,而导致社会地位的下降。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已疏松的骨组织恢复正常。所以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成了老年人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健康隐患。以往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麻醉镇痛、佩带支具等,效果都很差。长期卧床会因活动减少,更加重了骨量丢失,进一步恶化骨质疏松;而麻醉药的应用,只能短期镇痛并不能纠正畸形,且长期应用还会有许多副作用。开放手术治疗,不仅手术本身创伤极大,而且反而会加剧骨质的疏松。传统的椎体成形术不是将骨折复位,而是在畸形位固化。这虽然可缓解痛,但是畸形却被保留,后遗症较多。还容易出现渗漏和各种并发症。
直到最近几年,国外学者研究出了Kyphoplasty(中文译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型术”),才出现了新的转机。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
尽管十几年来椎体成形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由于直接注入骨水泥并不能够移动病变椎体的终板而恢复其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所以止痛并不完全。再者,向被压缩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需很高的压力,容易引起骨水泥外漏。l999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可膨胀骨球囊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特制的球囊经皮穿刺后,被置入椎体。球囊膨胀后,渐渐撑起塌陷的椎体,待椎体外形恢复后,退出球囊,再注入骨水泥,这就保证了复原的椎体不会再被压缩,而脊柱的畸形得以矫正。该方法因只需在皮肤上做一小小的穿刺,无手术切口,术后也无需缝合,故极其微创,当天便可下地活动。同时,球囊在椎体内产生一空间后,就能以很低的压力注入骨水泥,这样就减少了骨水泥漏出的风险。目前,该技术已被欧美许多医疗中心的神经外科大夫所广泛采用。
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传入国内后,经过几年的应用,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临床跟踪研究也证实此技术能保证最大化疗效,目前还没有发现严重并发症或者失败的病例。我们发现,患者一般术后疼痛就能即刻缓解。同时,因手术本身创伤极小,所以病人次日便可走着出院。此外,这种方法不仅能治疗压缩性骨折,而且还能治疗椎体内的血管瘤、骨髓瘤等肿瘤以及椎体爆裂性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