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第20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于3月25日-28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内地首次举办这一肝病学术界盛会,来自世界至少58个国家的4500多名世界知名肝病学专家和学者聚集一堂,共享最新信息和交流研究经验。
本报作为西区唯一受邀媒体,参加了由本次大会的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选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魏来教授共同主持的媒体沟通会,两位专家分别就乙肝和丙肝的发展趋势和治疗进展,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家媒体进行了介绍和沟通。
警惕:
丙肝死亡率排名靠前
记者从会上获悉:通过推广乙肝疫苗新生儿普种和安全注射,我国普通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75%下降到2006年的7.18%。而同为病毒性肝炎的“兄弟”――丙型肝炎,目前正呈全球性流行态势,成为欧美及我国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据魏来教授透露:由于丙肝目前在全球尚无疫苗可供预防,近年来发达国家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已经超过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欧美地区慢性丙肝的疾病危害日益显现。
我国丙肝流行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报告的丙肝发病人数约12万,是2003年的6倍。目前丙肝死亡率在全球所有疾病中排在第十位,在中国,丙肝死亡率排在第五位。丙肝一直以来也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足够重视,是临床漏报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
乐观:
丙肝治愈率现可达七八成
有关研究发现,80%-90%的肝癌患者都经历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因此,防治肝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慢性肝炎阶段是否能彻底清除体内的肝炎病毒。
尽管丙肝症状隐蔽、预后凶险,但目前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已经能够帮助患者攻克丙肝,恢复健康生活。魏来教授介绍指出: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使用足够剂量治疗一年,丙肝的治愈率可以达到七八成,这也是目前国际上丙肝治疗的最佳方案。
最近的各项研究表明:由于亚洲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耐受性更强,所以亚洲患者对治疗具有更理想的效果,基因2/3型的亚洲丙肝患者可以取得高达95.5%的持久病毒学应答。
什么是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英文缩写H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变性、坏死。
丙型肝炎如何传播?
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似。
丙肝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凡有大量输血史,反复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共用注射器者;艾滋病感染者;感染丙肝母亲所生的婴儿;针刺、刀伤或者破损黏膜处接触丙肝阳性血液者;与丙肝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密切接触者;有不洁性行为者;曾行介入性诊疗患者(胃镜、内窥镜、牙科器械);有过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人群。
丙肝有哪些症状?
丙肝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疾病发展越后期,越难治愈,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很大,往往被称为“隐匿的杀手”。
常见急性期症状: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上腹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有些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丙肝可以预防吗?
同艾滋病类似,丙肝目前还没有可以用于预防的疫苗。但是,丙肝是可防可治的,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丙肝,主要包括: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
庄辉院士在媒体沟通会上通报:目前我国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达得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持久免疫控制已成为国际慢性乙肝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据庄辉院士介绍,乙肝病毒之所以持续感染,主要是机体缺乏有效的免疫控制。因此慢性乙肝的治疗靠单纯抑制病毒是不够的,实现持久的免疫控制才是关键。
庄辉院士透露,经过长期研究表明,聚乙二醇干扰素可使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患者均有望获得停药后持久的免疫控制,因为干扰素具有双重抗病毒机制,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可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使得在停药后机体仍具有抗病毒作用,从而获得持久的免疫控制。
庄辉院士说:通过聚乙二醇干扰素有限疗程的治疗后获得持久免疫控制的患者,可免于可能的终生治疗,有望获得表面抗原的清除,同时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
干扰素治疗乙肝
经济又有效
据悉,药物的经济学价值越来越重要。慢性乙型肝炎是慢性疾病,需要考虑其长期治疗所产生的费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疗程有限,因此累计费用在第1年后相对固定。
最新一项药物经济学研究也显示,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患者,可望实现最接近“治愈”的临床目标,而且平均可延长0.82年的期望寿命,终身医疗费用仅增加了13411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