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隐瞒身份避免歧视;二是期待政府推出新规定
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都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他们穿上新衣服,在父母的带领下兴致冲冲地来到幼儿园的大门前。然而,一纸“乙肝病毒携带”的检查结果让他们稚嫩的肩膀,被压上了“乙肝宝宝”这个沉重的称呼,在别的孩子面前敞开的幼儿园大门,却在他们面前无情地关上了。
据统计,在我国每1000名孩子里,就有约10名和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当其他父母为子女努力争取最好的幼儿园时,这些孩子的家长却为满足孩子简单的上学愿望而心力交瘁,甚至以“一死了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这些无辜的孩子来说,进入幼儿园只是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与生俱来的“乙肝”病毒注定他们要承受比别人多得多的磨难。
妈妈,我想上学
“妈妈,我明天能去幼儿园吗?我想和小朋友们玩。”自从上了几天幼儿园后,一到早上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背着书包、拉着妈妈的手去上学,小喻(化名)都会睁着她的大眼睛,眼巴巴地问妈妈衣依(化名)。每到此时,衣依只能心痛地强忍眼泪,告诉她:“宝宝感冒了,过段时间病好了就去上学。”
衣依自己也不知道,这“过段时间”到底有多长。“春季入学时,小喻没来得及体检,在幼儿园允许的情况下先上了几天课,后来体检结果出来,显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只能以感冒为由,不让她上了。”衣依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是因为有太多“前车之鉴”。以前有个孩子被查出乙肝后,学校直接就让退学。老师还跟其他孩子说,他有传染病,让小朋友们远离他,可怜的孩子只能一个人晒太阳。“我害怕小喻也被这样对待。”
阿凤(化名)是浙江人。与小喻不同,她的小孩咚咚(化名)已经4岁多了,却连幼儿园的门都没进过。“噩梦是从去年8月开始的。”当爷爷带着兴奋的咚咚去参加入园体检时,带回来的却是令这个家庭晴天霹雳的噩耗:“医生说咚咚没法上幼儿园,因为他身上有乙肝病毒!”
刚听到消息的那几天,阿凤不停地打电话,把家附近的幼儿园问了个遍,没有一家表示愿意接收。不得已,从未与政府部门打过交道的她,开始当面拜访或打电话给各级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并不断给“市长信箱”写信,最后得到浙江省卫生厅的回复说,只要每隔3个月查次肝功,连续3次正常就可以读幼儿园。“这样一来,哪怕正常,咚咚也被挂上了‘大三阳’的牌子,好点的公立幼儿园不会收他,只能去私立幼儿园。”阿凤伤心地说,咚咚并不比别的孩子差,身体一直特别好,连感冒都很少,老师都夸他很聪明。
实际上,这样的乙肝宝宝遍布全国多个城市,北京的晨儿、广州的小雨、山东的亮亮……每一个孩子的妈妈,都在为孩子入园而焦虑,心力交瘁、被伤透了心的她们,每天只能通过一个名为“阳光宝贝群”的QQ群彼此安慰。
家庭关系因此变味
乙肝宝宝入学难的问题,往往会使和谐的家庭关系发生微妙变化,甚至酿成灾难性的悲剧。
“我一直向公公婆婆隐瞒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事实,但这一次,终于暴露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变了味,他们责怪我把病毒传给咚咚。”说到这里,阿凤情绪激动起来。她在电话那头哽咽道:“那是我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期。”
“包括我老公在内,所有家人都不再管咚咚上学的事情。他们觉得,要不是我,事情不会弄成这样。”阿凤说,由于情绪低落,她的转氨酶也突增10倍,医生说得住院治疗。连着好几个晚上,她都难以入眠。“当时真想一死了之!觉得太痛苦了,看不到希望。自己得了就得了吧,老天爷为何让宝宝也跟着受苦?上个学都这么难,以后日子要怎么过?”最后,让她坚持下来的理由是:如果我不管咚咚,不努力争取让他上学,他还有什么将来可言?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阿凤这样,在“生死一念间”鼓起勇气选择了“生”。2008年6月的一天,乙肝妈妈王莎(化名)用“服毒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和6岁半儿子的生命,也结束了因孩子入学难带来的一切争吵。
王莎是吉林省梅河口市业家村人,靠在外地打工为生,当年带着孩子回老家准备上学前班,迈开人生求学之路的第一步。按照规定,她带着儿子到梅河口妇幼保健院体检,结果发现乙肝“大三阳”。回到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丈夫后,夫妻俩大吵一场,丈夫责骂她:要不是因为你把孩子传染了,孩子怎么可能上不了学!几天后,无法忍受压力的王莎带着不谙世事的儿子,离开人世。
王莎的故事在乙肝妈妈中广为流传,激愤痛苦时,有些妈妈也会说:“一死百了”。然而,更多的时候,她们选择在QQ群里寻求帮助和慰藉。“在这个心灵家园里,没有歧视。”
上学之路到底难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