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看面色
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4 看大小便
孩子时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颜色变浅,变得像白陶土一样;或者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有时尿液沾在衣服上,会留有黄色的痕迹……这些都是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
5 看上腹部是否疼痛
孩子患有肝炎,肝脏发生肿大时,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个别肝炎患儿会表现为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常用手自觉不自觉地按抚上腹部。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动作,细心的妈妈就要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还要亲自动手摸摸,确定疼痛的部位。
预防乃上上策
国家控制肝炎的主要策略是对儿童进行肝炎疫苗免疫。
甲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
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病人的易感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已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要求,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医生提醒:
儿童可经垂直传播被肝炎病毒感染,这一点与成人感染肝炎的途径有所不同。如果母亲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其新生儿的感染率为85%左右。因此,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妈妈在受孕前要检查身体,如果发现得了乙型肝炎必须待痊愈后才能怀孕。而身为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妈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用于母婴传播的阻断。
肝炎是可以预防的,但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幼儿园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切断每一个病毒可能传播的途径。
要教育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不喝生水,不买小摊小贩的零食吃,不共用茶杯、餐具、牙刷等,不咬手指和手指甲,以免病从口入。
学校、幼儿园要定期消毒门窗、墙壁、地面以及孩子容易接触到的地方,孩子用的餐具要经常煮沸消毒。甲肝病毒在100℃,持续5分钟的环境下不能生存。所以,经常沸煮碗筷是家庭消灭甲肝病毒的好办法。
学校、幼儿园发现肝炎患儿,应马上报告有关防疫部门,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孩子所在的教室进行消毒,并对孩子做医学观察。
家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要避免用手乱摸,包括地铁、商场的自动扶梯。在外用餐的话,最好是去卫生条件较好的饭店。
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孩子的体质,并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尽量避免给孩子使用血制品,打针、输液(血)要到正规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