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易为燥邪所伤。在秋季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津。肺失津润,秋风一起,有不少人开始感冒咳嗽,或干咳少痰,痰黏难咳出,或痰中带血,胸闷气喘。甚者还可使原有的肺与支气管疾病加重、复发或经久不愈。所以,秋季宜防咳嗽再起。
秋季咳嗽证,属寒凉者,可伴畏寒、怕冷等症状,可以用药物结合拔罐、红外线等进行治疗;肺热型咳嗽,则往往伴有口干舌燥、大便干、食欲不振等,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从泻大肠火入手治疗,麻仁润肠丸等是可选择的方剂。
秋季气候干燥,很多人觉得口中发干无味,甚至出现舌干燥、裂纹、芒刺现象。这些都是津液虚耗或热盛伤阴之症。
在治疗上述症状时,有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即舌抵上腭。舌抵上腭能起到沟通任督二脉的作用,使督脉上升之气化为津液,下降到口里,可以慢慢咽下。经常舌抵上腭,就可改善口干舌燥的状况。因此,秋季防秋燥宜舌抵上腭。
秋季宜湿润口腔防咽炎
不少人在秋季会感到咽部干燥发痒,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塞着,不时呛咳出少量的痰液。其实,这就是因秋季气候干燥而引发的慢性咽喉炎,中医形象地称之为"梅核气"。
秋季宜湿润口腔防咽炎。防治慢性咽炎应做到:一是要多饮水,保持呼吸道的湿润;二是戒除烟酒,避免不良的刺激,并经常用盐水、苏打水、硼酸水漱口,注意口腔清洁;三是口含薄荷片或碘喉片,每次1~2片,每天数次。
夏秋之交宜防湿气
夏秋之交,热而多雨,湿气较重。湿邪过盛,很容易伤人致病。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热蒸水湿上腾,不断地侵袭身体,而导致生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因此,在夏秋之交,应特别注意不要在树下、河边及其他阴暗潮湿的地方长时间坐卧休息和露宿。居室和工作场所应注意通风,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在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此外,用莲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适量煮粥食用,可护脾胃,祛湿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