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音辨调能力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一周,婴儿听到一个轻柔的声音会停止他的嚷嚷发声;出生后两周的婴儿,能把语音从其他声音中区别出来;2~3个月的婴儿对人的声音会作出凝视、微笑或停止哭叫的反应;4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分辨愤怒和友好的声音,也能分辨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声音。如果婴儿听到声音时不作出上述反应,可能是听力受到了损伤,应引起成人的关注并及时请教专家。
除了对声音的敏感外,婴儿对声调也非常敏感,大约出生后7周,就能辨别升调和降调,这说明孩子在辨别词的意义之前就学会辨别声音里的音调模式,成人如果用同样的声调发出不同的词,孩子会做出相同的反应。婴儿对词的重音也很敏感,国外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发现,1~3岁儿童在自发言语中很少把重音念错。这一情况表明,语音的感知顺序与语音产生中先学会语音的声调和句子的声音模式,后发展有意义的词音的顺序完全一致。
(二)区别语音系列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国外,卡里科给1~3岁的儿童呈现两个玩具人,每一个玩具人都有一个无意义音节的名字,如一个叫bok,一个叫pok,两个词的唯一区别是第一个辅音的清浊声。当儿童知道它们的名字之后,成人发出指令叫儿童完成,如将帽子戴在bok头上,或者把pok放在车上,如果儿童选择正确的物体达到一定的次数,就认为已经能够区别b和p。卡里科发现,孩子要到2岁才能掌握浊音b、d……和清音p、t……之间的区别,而差别较大的无意义音节,如bok和pok,较小的儿童就能区别。
儿童学会辨别不同的因素之后,接着就要学习什么因素系列是词,什么不是词。在某些民族的语言里,在音节、词、甚至词与词之间只允许有某些组合或系列。能识别词与非词,是对语音结构规则的感知问题,研究表明,学英语的4岁儿童才能具有这种能力。
(三)词的语音表象的建立
儿童的语音记忆表象主要是按成人的发音形式来储存的。一些研究发现,儿童能够识别他们自己还不能发音的词,例如一个儿童把他的玩具充气塑料鱼叫做fis(正确的发音是fish),这时成人模仿儿童的发音问:"这是你的fis?""不"儿童答道:"我的fis",儿童一直企图纠正成人对他发音的模仿,直到成人说:"那是你的fish ?"儿童说"是",但又说"我的fis。伯科和布朗称其为"fis现象"。这说明儿童虽然在发音上还不能区别,但能知觉到成人发音和自己发音时的区别,多德做过一个实验,叫3岁儿童辨别自己发出的和陌生人发出的相同的词音,结果发现,儿童在辨认自己的发音时错误更多,当他们听到自己对一个词的错误发音时不能正确地加以识别。因此研究者认为,儿童储存自己异常发音时所用的方式和储存成人发音所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上述情况表明,儿童的语音听觉表象与语音的动觉表象之间并不是马上就能吻合的,需要不断实践和调整。这期间,成人的语音模式是非常重要。
上述情况还表明,儿童在学会说话前很有顺序地进行了语音的准备,说明语音发展的内在动机和内部程序,成人必须掌握这一程序,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发展,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去做违反规律的事情,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