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一种无形的动力的支持,而这种无形的动力就是自制力,也就是自律。同样要想在学习上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就需要个体认真地对待学习整个过程,不把学习当差事。家长经常会吼着嗓子对孩子说:"做完了作业再玩!"孩子为了玩随意应付作业,这样孩子虽然完成了,但效果并不好。
熊伯龙是明末清初的着名学者,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较有名望的学者。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家教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祖父和父亲的教育熏陶下,小伯龙从小就刻苦读书,学做诗人,学做诗文。家里藏书丰富,在还没有上学之前,他就对家里那满书架的书籍干兴趣了。由于父亲和祖父在很小就教他识字,所以虽然还没上学,就已经能够翻看一些简单的书籍了。入学之后,他更加勤奋,每天不把老师讲的课程弄懂,决不上床睡觉,加上父亲和祖父都是学者,回到家里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去他们。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好,加上家里是书香门第,祖上都是爱读书之人,藏书丰富,年纪不大,已经熟读四书五经、诸子散文、百家史书,其中有很多他都能娴熟地背诵下来。
由于他博览群书,出口成章,他的诗下笔洋洋洒洒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在家乡一带被称为"神童"。
父亲看到熊伯龙年纪轻轻,就已现出不凡的才华,诗词文章均十分出色,儿子经常受到乡里乡亲的赞扬,做父亲的心里当然是暗暗高兴,为熊家有这样有才华的子孙而自豪,熊家将来后继有人了。但是,熊伯龙的父亲看到如此之多的赞扬之声,隐约中也有一丝担心,主要是怕儿子听赞扬听得多了,就容易自满。所以也不时地提醒儿子,对他说:
"学如逆水行周,不进则退,有了一点成就,更要努力啊!"
父亲的话,熊伯龙记在心里。因而,在一篇赞扬声中,他丝毫没有自满。他认为一个人纵使聪明,如果不用功,将来也干不成大事。所以,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业一丝不苟,从不马虎。
小伯龙十一岁时,老师让他以孔子讲的"天下归仁"这句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放学后,他开始坐在窗前构思,由于他读书颇多,不一会儿就写成了。拿去给父亲一看,父亲看了,让小伯龙自己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等他读完了问他:
"你觉得满意吗?"
小伯龙听了父亲问话也认为自己这篇文章道理讲得不深不透,写的很多是以前别人讲过的一些旧道理,文章也没什么新意。父亲接着又告诉伯龙:
"学习不能凑合向老师交卷,算是完成差事。知识学到的是自己的,不能放松自己啊。"
听了父亲的教诲,小伯龙感到很惭愧,他想:连自己都通不过的文章怎么能拿出去给别人看呢?不行,不能就这样应付过去了,得重写一遍,一定要写到自己满意为止。
就在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暗下来。母亲叫他吃饭,他只是在嘴里应着,却根本没有站起来的意思。他点上灯,坐在窗前,开始第二次构思。他一会儿凝视前方,一会儿托腮沉思,一会儿又在纸上写写划划。这样,终于写出了第二稿。
被母亲催得急,就匆匆地去扒了几口饭,有回到了书桌。他觉得这次写出来的二稿要比第一篇好得多了,但小伯龙仍不满意。"再来一遍,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他在心里这样鼓励自己说。
于是他把第二稿放在一边,开始写第三稿。在灯光下,他冥思苦想,仔细地斟酌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夜深了,他终于写出一篇比较满意的文章。
这时已是深夜,周围的人早已睡下了。他放下笔,才感到自己又困又累。
经过这样认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学业从不应付差事小伯龙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学习上,小伯龙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自律,不用父亲和老师太多的约束,就非常自觉地读更多的书,求不断的进步。"学无止境",熊伯龙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读更多的书,并且虚心向一些有名望有学问的人请教。
后来,做官后,熊伯龙最大的爱好仍然是读书,整天手不释卷。由于从小养成的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习惯,他成了一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不仅精通经学、史学,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对琴、棋也很精通。
学习如果只是应付差事,那么学习是痛苦的事情,也是学不好的,至少学习的质量是不高的。十一岁的熊伯龙已经能够自律,自觉地学习了。有很多家长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在学习一点不自律,回到家就是玩游戏、看电视,早把老师的作业抛到脑后了。就是做也只是应付差事。该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上学会自律呢?
◆ 让孩子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不拖拉。
◆ 延迟孩子的需要和欲望需求,如想看电视,先完成了作业再看。
◆ 家长对于孩子的承诺要兑现,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看电视,那就要做到,不要自己再另加任务,如果需要,事先跟孩子说明。
◆ 和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