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湿热天又到了,此时节吃些什么才有益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岱翰教授结合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提醒说,春天少吃味酸的食物,多吃甘平的食物,更有利于护肝健脾。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
春不食肝,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尤败甚,不可救。
——明 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增甘健脾 少酸护肝
“中医将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五脏,也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周教授称,春天生机勃发,正是肝气条达之时,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效,要适可而止,过则可能影响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甚至会致肝郁或肝火更旺,容易伤及脾胃。因此,孙思邈建议要“省”之。“省”字在此应解作“少”,而非“省略”不吃之意。
另外,经过冬天、特别是春节前后的厚味滋养,不少人脾胃超“负荷运转”,时下除了气温回升之外,空气中的湿度也逐渐增加,“湿邪困脾”。因此,在饮食应尽量清淡可口,建议可多吃些味甘平的食物以“醒脾”,如蔬果类的南瓜、扁豆、马蹄、菠菜、芹菜、莴笋、胡萝卜、花菜、油菜等,或者鱼、肉类的鲫鱼、鲈鱼、鸡肉、牛肉等。
而从五行跟五脏的关系来看,脾属“土”,肝属“木”,脾健则“土固”,土固可以御“木侮”,因此,以甘养脾间接也能起到护肝、益肝之效。
春季“以肝补肝”不太妥
许多注重饮食养生的人都知道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而民间以及祖国医学素有“以形补形”之说,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因肝虚而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A),选猪、牛肝(富含维生素A)以脏补脏来治疗,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等皆有记载。有些人便按照“以肝补肝”的方法,不时买些动物肝脏来进行食补。周教授提醒说,这种做法不太妥当,应该辨证论治,“有是病而用是药”。
周教授认为,如果机体不虚,阴阳平衡,就不要偏食或过食动物内脏,对于代谢旺盛的人群来说,偶尔吃些无妨,但动物内脏蛋白质、胆固醇和矿物质(如铜)等含量也相对较高,肝胆、肾病、痛风及血脂偏高者应根据自身病情,注意少吃或不吃内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