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 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80%-90%病例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 脾脏无明显肿大。根据发病机理,诱发因素和病程 ITP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两类。儿童80%为急性型(AITP),无性别差异 春冬两季易发病,一旦病源清除,疾病在6-12月痊愈 而成人ITP95%以上为慢性型(CITP),男女之比约1:3,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 迁延难愈。本病病死率约为1%,多数是因颅内出血死亡 ITP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内脏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
1 急性型ITP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 如风疹 麻疹 水痘 腮腺癌等 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明显增高 故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的 发病机理可能是包括病毒抗原在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fc受体或是病毒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起交叉反应 损伤血小板 并被吞噬细胞所清除
2 慢性ITP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 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 80%~90%病历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其中95%为PalgG,2/3为PalgG和PalgM 少数作用为PalgA和pac 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 少数作用与Gbib复合物 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功能改变 其含量与血小板寿命呈负相关 已经证实脾脏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分型】
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 急性型 常见于儿童 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 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 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 起病急促 可有发热 畏寒 皮肤粘膜紫癜 如患者头痛 呕吐 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 病程多为自限性 80%以上可自行缓解 平均病程4~6周 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 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2 慢性型 常见于青年女性 女性为男性的3~4倍 起病隐匿 症状较轻 出血常反复发作 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 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 血小板>50×109/L 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 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 病人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二)体征
1 急性型
可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粘膜紫癜 甚至大片瘀斑和血肿 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 以下肢为多 分布均匀 出血多见于鼻 齿龈 口腔可有血泡 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并不少见 颅内出血少见 但有什么危险 脾脏常不肿大
2 慢性型
皮肤紫癜以下肢远端多见 可有出血多见于鼻 齿龈 口腔粘膜出血 女性月经过多有时是唯一症状 反复发作可引起贫血和轻度脾肿大 如有明显脾肿大 要除外继发性血小板可能性
【诊断标准】
急性ITP血小板明显减少 通常小于20×109/L 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 约1~6小时 骨髓检查多数病历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 其中幼稚巨核细胞明显增多 慢性ITP多此化验血小板减少 多为(30~80)×109/L 骨髓巨核细胞大多增加 大小基本正常 颗粒型增多 血小板形成明显减少 血小板表面相关IgG增多 血小板相关C3增多 血小板寿命缩短 约1~3天 诊断标准如下:
1 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 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 有成熟障碍
4 以下五点应具备任何一点
(1) 泼尼松治疗有效
(2) 切脾治疗有效
(3) PalgG增多
(4) PAC增多 血小板寿命缩短 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