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 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 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 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 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 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 可能是重要传染源 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 但作为传染源 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 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 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广东 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 而雷州半岛 广西沿海 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 即可获得感染 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 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 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 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 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 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 最小年龄3个月 最大86岁 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在地方性流行区 20岁以上的居民 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 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 初热期
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 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 伴畏寒 剧烈头痛 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 眼眶痛 眼球后痛 颜面 眼结膜常显著充血 颈及上胸皮肤潮红 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 缓解期
患者症状减轻 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 出诊期
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 初见于掌心 脚底 躯干及腹部 渐次延及颈及四肢 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 多有痒感 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 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 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 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 消化道出血等倾向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诊断依据】
应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凡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 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 发热 剧烈肌肉 骨关节痛 颜面潮红 相对缓脉 浅表淋巴结肿大 热后两天出现皮疹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者 应考虑为登革热
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现明显瘀点或瘀斑 束臂试验阳性并迅速出现休克 有明显出血者对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以往未患过B组病毒疾病 血清学试验抗体效价较高 血凝抑制试验〉1∶640 补体结合试验〉1∶32 或恢复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 均有助于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