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疾患 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但从发病率来看,与年龄有关 我国资料<20岁者,发病率为3.11%;20~29岁为3.91%;30~39岁为4.95%;40岁以后明显上升。因此 牛皮育龄妇女中,原发性高血压较少见。
妊高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学说
(1)子宫-胎盘缺血学说:本学说最早由Young(1918)提出 认为临床上本病易发生于初孕妇 多胎妊娠 羊水过多 系由于子宫张力增高 影响子宫的血液供应 造成子宫-胎盘缺血 缺氧所致 此外 全身血液循环不能适应子宫-胎盘需要的情况 如孕妇有严重贫血 慢性高血压 糖尿病等 亦易伴发本病 亦有学者认为子宫-胎盘缺血并非疾病的原因 而是血管痉挛的结果
(2)神经内分泌学说: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系统的平衡失调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过去认为妊高征患者的血循环内有大量肾素(renin) 从而使血管紧张素Ⅱ(angiotoninⅡ,AⅡ)含量增加 AⅡ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并促进醛因酮(aldosterone)的分泌 从而增加肾小球回收钠离子 然而 近年来已证实妊高征患者血浆内肾素及AⅡ含量均较正常孕妇低 特别是重症患者的含量更低 因此 认为妊高征的发病可能与机体对AⅡ的敏感性增强有关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与妊高征发病有关 除已确认前列腺素E2(PGE2)具有结抗AⅡ在血管壁肌纤维的作用而使血管扩张及前列腺素F2a(PGF2a)具有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外 近年来又发现两种新的前列腺素类似物 即前列环素(prostacycline,PGI2)及血栓素A2(thromboxane,TXA2)对妊高征的发病可能更具有重要意义 PGI2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及增强血管扩张作用;TXA2则具有诱发血小板凝聚及增强血管收缩作用 正常妊娠时 二者含量随妊娠进展而增加 但处于平衡 妊高征时 PGI2量明显下降 而TXA2量增高 从而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并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有资料表明 PGI2的减少先于妊高征临床症状的发生 提示PGI2的减少可能参予妊高征的发生
(3)免疫学说:妊娠被认为是成功的自然同种异体移植 正常妊娠的维持 有赖于胎母间免疫平衡的建立与稳定 从免疫学观点出发 认为妊高征病因是胎盘某些抗原物质免疫反应的变态反应 与移植免疫的观点很相似的 从妊高征的免疫学研究发现 母体血浆的IgG 补体价均低下 而夫妻间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不相容增高 这种HLA不相容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有资料表明 妊高征患者HLA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 然而 不是每一例妊高征患者均能查出HLA抗体 甚至有重症患者检不出HLA抗体 因此 本病与免疫的关系仍未完全明确
(4)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学说:妊高征时 特别是重症患者有出血倾向 有各种凝血因子不同程度的减少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明显增高 肾的病理检查发现肾小球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有前纤维蛋白沉着以及胎盘梗死等慢性DIC所致的改变 但DIC是本病病因还是结果 尚难判明
(5)其他:近年对妊高征病因的研究又有新进展 如内皮素 钙 心钠素以及微量元素等 其中以血浆内皮素及缺钙与妊高征的关系较为瞩目
1)妊高征与血浆内皮素:内皮素(endothelin,ET)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 是强有力的血管收缩因子 ET与TXA2和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s,EDRFs)与PGI2 正常时保持动态平衡 控制机体的血压与局部血流 妊高征时 患者体内调节血管收缩的ET和TXA2增加 而调节血管舒张的EDRFs和PGI2却减少 使血管收缩与舒张的调节处于失衡
2)缺钙与妊高征:近年认为妊高征的发生可能与缺钙有关 有资料表明 人类及动物缺钙均可引起血压升高 妊娠易引起母体缺钙 导致妊高征发生 而孕期补钙可使妊高征的发生率下降 因此 认为缺钙可能是发生妊高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发生机理尚不清楚 此外 尿钙排泄量的检测可作为妊高征的预测试验
妊高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一)轻度妊高征 主要表现为血压轻度升高 可能伴有轻度水肿和微量蛋白尿 此阶段可持续数日至数周 可逐渐发展或迅速恶化
1. 水肿:是妊高征最早出现之症状 开始时仅表现为体重增加(隐性水肿) 以后逐渐发展为临床可见之水肿 水肿多从踝部开始 逐渐向上发展 按其程度分为四级 以“+”表示
(+)小腿以下凹陷性水肿 经休息后不消退;
(++)水肿延及至大腿;
(+++)水肿延及至外阴或腹部;
(++++)全身水肿 甚或有胸腹水
2.高血压:妊娠20周前血压不高 妊娠20周后血压升高达17.3/12KPa(130 /90mmHg)以上 或较基础血压升高4/2KPa(30/15mmHg)
3.蛋白尿:出现于血压升高之后 无或微量
(二)中度妊高征 血压进一步升高 但不超过21.3/14.7KPa(160/110mmHg),尿蛋白增加 伴有水肿 可有头晕等轻度自觉症状
(三)重度妊高征 包括先兆子痫及子痫 血压超过21.3/14.7KPa(160/110 mmHg),尿蛋白十~++以上 水肿程度不等 出现头痛 眼花等自觉症状 严重者抽搐 昏迷
1.先兆子痫 除以上三种主要症状外 出现头晕 头痛 视觉障碍 上腹不适 胸闷及恶心呕吐等 表示颅内病变进一步发展 此时血压多在21.3/147 KPa (160/110 mmHg)以上 水肿更重 尿少 尿蛋白增多 随时可能发生抽搐 应积极治疗 防止发生子痫
2.子痫 在上述各严重症状的基础上 抽搐发作 或伴有昏迷 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子痫前期症状可并不显著 而骤然发生抽搐 发生时间多在晚孕期及临产前 少数在产时 更少的还可在产后24小时内发生
诊断
正常人的血压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有一定的波动幅度 当焦虑 紧张 应激状态或体力活动时 血压均可升高 此外 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上升 故而高血压与正常血压的界线不易划分 1979年我国修订的血压测量方法和高血压诊断标准如下:
1 休息15分钟后 取坐位测右臂血压 应反复测量几次 直至血压值相对稳定 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 如声音持续不消失 则采用变音时数值 同日内间隔1小时 或隔日再次核实
2 凡收缩压≥21.2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6kPa(95mmHg) 经核实即可确诊 血压18.7~21.2/12~12.6kPa(140~160/90~95mmHg )为临床高血压
3 以往有高血压史 未治疗3个月以上 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 不列为高血压;如一向服药治疗而此次检查血压正常 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在妊娠20周前反复测量血压在18.7/12kPa(140/90mmHg)以上 或在妊娠前即确诊患有高血压 称为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 约59%患者有家族史
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而血压于孕中期下降者 或血压低于21.2/13.3kPa(160/100mmHg)者 胎儿成活率高;若血压高于21.2/13.3kPa(160/100mmHg) 胎儿死亡率明显上升 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的孕妇中 约有10%~20%在孕后期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基础血压>24/14.6kPa(180/110mmHg) 胎儿死亡率达23%;如又附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则胎儿死亡率高达41.3% 妊娠高血压征出现越早 胎儿预越差 于32孕周前即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 75%胎死宫内 此外 在原发性高血压基础上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 胎盘早期剥离的发生率为2% 较单纯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高 |